top of page

在赎罪日得蒙洁净(利未记15-16章)

1973年10月6日午夜,埃及突然对以色列发动袭击。彼时的以色列由于正处于赎罪日。赎罪日是犹太人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所有犹太人都在这一天禁食,并避免使用武器以及所有电子设备,大批士兵回家过节,国家防御出于一年中最脆弱的状态。以埃及和叙利亚为首的阿拉伯联军虽然首战告捷,并且占尽优势,但随著以色列的快速响应,以及国际社会的强力支援,最终成功逆转局势,再次战胜阿拉伯联军,史称第四次中东战争。


赎罪日是什么?《利未记》16章为我们做了清晰的说明。赎罪日是大祭司一年一度进入到至圣所为以色列百姓的罪献上赎罪祭祈求赦免的日子。上帝为赎罪日的祭礼做了严格且精确的规定,只有大祭司才能进入至圣所,并且只有在一年一度的赎罪日那天才能进入。


首先,大祭司需要准备一只公牛犊和一只公绵羊,为自己和家人作赎罪祭和燔祭。然后才正式开始为以色列会众献上赎罪祭和燔祭。为以色列会众预备的燔祭是一只公绵羊,赎罪祭则包含了两只公山羊。在这两只公山羊中,一只要被宰杀,献为赎罪祭,另一只要被流放到旷野,归于阿撒泻勒。被杀的这只,它的血要被带进至圣所,弹在施恩座上面和前面,以及至圣所里面,还要把公牛和公山羊的血抹在坛上四角的周围。血的涂抹表明以色列人出版的污秽在会幕和祭坛上被除掉了,会幕和祭坛得以洁净。接著,祭司要把双手按在那只活的公山羊头上,然后“承认以色列人诸般的罪孽、过犯,就是他们的一切的罪愆。” 这一动作表明了以色列全会众的罪都被归于这只公山羊,然后这只羊要担当他们一切的罪孽,被送到营外,放在旷野,从此再也不被见到。接下来,还有一些后续的条例,请详读《利未记》16章剩余部分的经文,便可得知。


赎罪日是以色列全民族得蒙洁净的日子。换句话说,这个日子是以色列人得蒙洁净,并成为圣洁国度的理由和凭据。赎罪日也是以色列人“刻苦己心”的日子,他们需要守这一天作为圣安息日。无论是那只被杀的羔羊,还是那只送到旷野被归于阿撒泻勒的羔羊,都指向那位为我们赎罪的耶稣基督。“看哪!神的羔羊,除去世人罪孽的!”(约1:29)这是施洗约翰曾经对耶稣基督的宣告,这一宣告告诉我们,主耶稣基督从天上降下成为肉身,是为了要亲自为我们成为那只赎罪的羔羊。祂要被杀,祂的血要留出来,成为多人的赎价。不仅如此,当大祭司把双手按在另一只公山羊头上,并宣告以色列人所有的罪孽都归在牠身上时,这也让我们想起了以赛亚书53章那段著名的经文:“我们都如羊走迷,各人偏行己路,耶和华使我们众人的罪孽都归在他身上。”(赛53:6)营外(或“城外”),乃是不洁之地,也是受咒诅之地,是上帝的福分没有临及的地方。利未记14章40,41,45节都向我们指出,城外乃是不洁净之处。希伯来书13章12节回顾基督受难的时候也这样记载:耶稣要用自己的血叫百姓成圣,就在城门外受苦。这样,我们也当出到营外,就了他去,忍受他所受的苦难。


关于赎罪祭的更多解释,可以参考希伯来书9章7-14节,在那里,圣经清楚告诉我们,如今基督已经为我们作了将来没事的大祭司,用自己的血,一次进入圣所,成了永远的事。第一只公山羊所担当的死亡,本是以色列人应该担当的,但如今上帝却赐下替代之道,让这只山羊替全体以色列百姓受死。不仅如此,第二只公山羊被送到旷野,也本是以色列人应当承担的刑罚,但如今也蒙上帝恩典而得以由祭物替代。亲爱的弟兄姐妹,如今不是圣所中,而是在城门外,有一个特别的赎罪祭已经被献上——基督在城外的髑髅地,为所有上帝所拣选的百姓死了。祂的死,就是上帝要赐给我们的福音。赎罪日是一个福音临到以色列人的日子,因为这一天,他们得洁净了!他们的罪得赦免了!他们得以成为圣洁,蒙上帝喜悦了!不是因为他们做了什么,而是因为大祭司为他们献上了赎罪祭。愿这样的福音也藉著耶稣基督的救赎而成为我们每一位上帝儿女的福音。惟有基督,是我们的盼望,是我们的光明、力量和颂赞。


反思与祷告


1. 默想赎罪祭中的两只公山羊,阅读以赛亚书53章,思想基督如何为我们成为上帝的羔羊,除去我们的罪孽?

2. 归于阿撒泻勒的公山羊进入旷野,表明罪孽彻底远离以色列人,再也不被见到。基督背负我们的罪进入旷野,如同那只羔羊一样,但是我们的罪是否随著基督而远离了我们?还是仍旧阴魂不散地追逐我们,缠著我们?我们要如何藉著基督与罪搏斗?并将它彻底赶出我们的生命?


亲爱的天父,我感谢你在古时赐下赎罪祭给以色列人作为他们得蒙洁净,成为圣洁国度子民的恩典,因为你在今日也赐下耶稣基督作为那永远的赎罪祭羔羊给我们所有属你的百姓,使我们同样得蒙洁净,成为你圣洁国度的一员。求基督十字架的宝血洁净我们,求基督的救恩遮盖我们,求基督每一天每一刻都在我们的生命中作王,掌管我们的生命,使我们不再如羊走迷,偏行己路。如此祷告是奉我主耶稣基督的名求,阿们。



66 views0 comments

Related Posts

See All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