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师记》6-8章所记载的主要人物是基甸,从基甸如何蒙神选召,到他如何召集军队,攻打米甸人,作者都做了非常详细的记叙。这三章经文将基甸征服米甸人的故事分为三个阶段,其中每一个阶段都有值得我们学习和默想的功课。
首先,《士师记》第6章记载了上帝拣选并呼召基甸的过程。整个故事的大背景是以色列人“又”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恶的事,于是上帝使米甸人压制以色列人长达七年时间。米甸人使用骆驼对以色列人进行攻击,本章是有关大规模使用这种动物进行军事行动的首次文献记录。骆驼的特点是快速且长程。这对以色列人带来了极大的苦难。米甸人一年一度带著骆驼和帐篷来入侵,如同蝗虫一样。在这样一个背景下,耶和华上帝临到基甸向他说话。在这里,耶和华的使者和耶和华交替使用,使我们可以知道造访基甸的就是以上帝自己。上帝以人的形象显现,这是基督道成肉身之前,上帝向人显现的方式之一,在旧约其他地方也有类似的记载。当上帝呼召基甸的时候,基甸的第一个反应是惊讶和退缩,这和巴拉,乃至摩西的反应十分相似。基甸的反应是常人的反应,我们并不需要过分苛责。当一个平凡普通的人突然被圣洁至高的上帝赋予重大任务时,常常都自觉不配。从另一个角度说,基甸的反应是符合福音的,当上帝要使用一个人的时候,常常不是要看这个人有哪些强项,反而是关注这个人有没有哪些还不能对付的缺点。保罗在描述福音的时候就形容到:上帝拣选了世上软弱的,叫那强壮的羞愧。(林前1:27)所以,在基甸的故事中,我们看见了福音的影子,就是让一个人彻底承认自己的无能,软弱和渺小时,那往往是上帝大能作为的起点,也是福音的起点。换句话说,一个人如果不能够对自己失望,乃至绝望,他就无法将盼望放在基督的福音里。
基甸接下来的一系列行为可能会令我们困惑,他一共向上帝求了三个印记。其中第一个印记是由上帝主导,第2-3个印记是基甸自己要求应验的方式。这三个印记可能会带来一种错误的应用,就是使我们误以为圣经鼓励人可以凭著自己的意思向上帝要求一些神迹性的印记,但事实并非如此。问题并不出在求印记这个动作,而出在求印记的动机和逻辑。很多时候,我们会一下子就被外在的神迹所吸引,心里想著说,这样的事要是也发生在我身上就好了,我一定能够寻找到人生的方向,并且勇往直前。但事实却常常并非如此简单。因此让我们一同默想基甸在这里向上帝的祷告。首先,当基甸向上帝寻求印记的时候,乃是带著非常谦卑的心,渴望清楚明白与自己说话的是万军之耶和华上帝。这与约翰一书所说的:试验那灵是否出于上帝,是相似的逻辑。因此,基甸向上帝的第一个祷告,并不是要求一个外在神迹性的印记,而是求上帝打开他心里的眼睛,使他能够认识这位上帝,能够清楚辨认出这是从上帝而来的异象与呼召。其次,在这个祷告得到印证之后,基甸做出了回应,他勇敢遵命砍下巴力祭坛上的木偶,并且拆毁祭坛。信心的祷告需要勇敢的回应,否则信心就称不上信心。基甸对于上帝的祷告常伴随著他勇敢的回应,第2和3次祷告也是如此。基甸是谨慎的,他深知责任重大,因此向上帝寻求明证。但如果一个人没有信心会怎么做呢?会不断寻求印证,却永远踏不出充满危险的争战之路。第三,基甸向上帝寻求印记,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益处,也不是将其视为一笔交易。罪人其中一种回应呼召的方式是:上帝啊,求你先使我兴旺,求你先使我平安,求你先使我强壮,我就来服侍你。这是将蒙召视为一笔交易,并且要求上帝先付出薪酬,来请你帮助。但基甸向上帝寻求印记的时候并非如此,他不是为了自己的益处而如此行。第四,基甸向上帝寻求印记,是单单为了追求做合乎上帝心意的事情,是为了上帝的荣耀。第6章结尾的最后两个祷告,基甸想要确认上帝是否真的要藉他的手“拯救以色列人”。基甸始终明白,拯救以色列人是出于上帝的作为,而不是出于自己。他要求的也不是自己预备是否妥当,而是上帝的心意是否实现。最后,在圣经中还有许多神迹性的事件。我们的上帝是行神迹的上帝,但神迹乃是出于上帝的主权,而不是人主观的命令或要求。我们没有办法用印记来换取信心,因为眼见的信心不是信心。基甸的故事在这里要使我们学习的,并非如何通过神迹印证自己的呼召,而是如何带著谦卑敬畏的心回应上帝的呼召。
在上帝两次应允基甸之后,基甸踏出了征伐米甸人的第一步,他召集了一只三万两千人的军队。为了清楚显示接下来的这场胜利并不是依靠人多,而是依靠耶和华上帝的大能。上帝首先要求基甸将军队消减为一万人。上帝命令基甸让那些惧怕胆怯的人回家,一方面是为了保证军队的士气,另一方面也是律法的规定。(申20:8)这之后,一万人仍然太多, 于是上帝让基甸在河边通过喝水试验士兵。在路上喝水有两个方法:1. 将行李放下用口对水而喝;2. 为了赶路,并且为了防备抢劫,就不放下行李,而是用手捧水,然后舔水,这样可以使自己总是处于迅速行动的状态中。最后,只有三百人通过考验,成为耶和华的精兵,预备争战。上帝把米甸人交在他们手中,他们大胜而归。
基甸击败米甸人这一故事的后续是在第8章里,以色列人将基甸视为英雄,领袖,甚至是与上帝同等的那一位。事实上,以色列人的罪性在这里再一次清晰展现,他们既没有悔改,也没有将荣耀归于上帝。他们的能力只够他们看见眼前这个带领他们得胜的元帅。他们并没有悔改寻求耶和华的管理,而是寻求基甸的管理。基甸生平的最后一章并不光明,反而急转直下。他向百姓索要金子,并且制造了一件以弗得,这为以色列人后续的跌倒埋下了隐患。不仅如此,他还娶了许多妻子,这表明他在婚姻上也不讨神喜悦。基甸的拯救不能够给以色列人带来永远的和平,他死后,以色列人又去敬拜偶像假神了。这就是《士师记》不断循环上演的剧情。
反思与祷告
1. 上帝对你生命的呼召是什么?你如何得知?
2. 外在的印记如何影响你的内心?他们对你来说有多重要?你是否在人生道路上做出过什么关于信心的决定和回应呢?
亲爱的天父,感谢你将我从世人中分别出来,使我这一生奔跑有定向,使我的人生充满你的呼召和使命。主啊,愿你的旨意成就在我身上,愿我不要求我自己的旨意,而是要单单寻求你的旨意。求你加添我的信心,使我不要只关注自己的能力,而是能定睛于你的呼召和旨意,并且单单为荣耀你而活。主啊,求你的圣灵在我心中动工,打开我心里的眼睛,使我眼睛明亮,可以分辨从你而来的呼召与使命。如此祷告是奉我主耶稣基督的名求,阿们。
コメン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