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等候耶和华的作为(撒母耳记下1-2章)

《撒母耳记下》紧紧跟随在《撒母耳记上》之后,继续叙述扫罗和大卫的故事。在《撒母耳记上》最后一章,扫罗和他的儿子约拿单战死沙场,如同撒母耳所言。扫罗的死对于大卫来说是一种解脱,但大卫关注的却不是自己个人的得失,而是以色列国的得失,这就是一位君王的眼光和胸怀。


《撒母耳记下》1章,有一位少年人来向大卫报信。在上一章里,扫罗最终是自杀而亡的,而不是被人杀死。然而这位少年人来向大卫报信的时候却撒了谎。首先这位少年人在自己的身份上撒谎。他先是自称自己是从以色列营里逃来的;接著在描述杀死扫罗的过程中,又说自己是亚玛力人,最后又对大卫说自己是亚玛力客人的儿子。他的前后不一已经清楚表明他在说谎,但是大卫并没有拆穿他。这位少年人不仅在自己的身份上撒谎,更重要的是,他自称自己亲手杀死了扫罗。而这一假见证最终为他自己引来了杀身之祸,因为他亲口承认自己杀死了以色列的受膏者,虽然那不是一个事实。我不知道当这位少年人得知自己因为这自作聪明的谎言而即将被杀死时口中会说些什么?他或许会对大卫说,请你饶命,因为我欺骗了你,我并没有杀死扫罗。圣经作者并没有记载这些细节,我们看见的是谎言的代价,少年人最终被杀。他或许到死也不明白大卫为什么要杀他?但如果他真的了解大卫,就可以看出他前后的行为十分一致。大卫在之前的逃难过程中已经两次放过扫罗,这已经足以说明大卫在扫罗问题上的立场十分清晰——他是耶和华的受膏者,所以不能杀。在得知扫罗的死讯之后,大卫十分伤心,他是一位情绪丰富的人,他为扫罗和约拿单所做的哀歌令人动容。在这首哀歌中,大卫丝毫不吝惜对于扫罗的赞美,他要让以色列人知道扫罗虽然看起来并不完美,但他是耶和华所膏立的君王,是上帝所赐在以色列代表祂掌权的统治者。不仅如此,扫罗代表了以色列的尊严,更代表了上帝的名声。当我们回顾大卫的这首哀歌时,或许我们会问,为什么大卫对于扫罗的死如此哀伤,那些个人之间的恩怨情仇难道对他没有影响吗?答案是,虽然那些个人的恩怨曾经一度令大卫崩溃,但是上帝的荣耀和名声却远超过这些个人的得失。大卫哭扫罗,并不是兔死狐悲的虚伪,而是体现出大卫对上帝崇高的敬畏。


接下来,从第2章开始,大卫开始了登基之路。一方面,扫罗的死令他伤痛,因为上帝的受膏者战死使上帝的百姓蒙羞。另一方面,他也清楚这件事是上帝亲自成就的。如今以色列中只剩下一位受膏者,就是他自己,所以他需要在这个时候起来领导以色列人,而不是放任扫罗的元帅押尼尔利用军权而控制下一任国王人选。在这里,我们再次看见大卫并不是按照人的意念行事,而是体贴上帝的心意,并按照神所喜悦的方式来行。他并不是凭著血气要争夺王位,而是按照上帝的带领来治理百姓。这一点也可以从他没有立刻将伊施波设和整个扫罗家赶尽杀绝而体现出来,因为正如大卫知道,如果扫罗该死,上帝会亲自杀死他一样;现在如果扫罗家不应该获得这个王位,那么即使伊施波设在押尼尔的护卫下强行登基,上帝也会将他从王位上赶下来。接下来,我们就看见扫罗家和大卫家不断相争,第3章1节总结说:扫罗家和大卫家争战许久。大卫家日见强盛;扫罗家日见衰弱。弟兄姐妹,这乃是上帝的工作。


作为一位受膏的君王,大卫懂得等待耶和华上帝的作为,等候祂的时间,而不是抢在祂前面来行事。这是大卫和扫罗之间一个极其重要的区别,也是他们信心不同的体现。等候上帝是需要信心的,因为那意味著放弃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将主权完全交讬上帝。从面对扫罗这个人,到面对整个扫罗家,大卫始终都学习等候上帝的作为。但是再往前推一步,如果我们要效法大卫的作为,那么我们应该做什么预备工作呢?在等候上帝的作为之前,我们要先知道上帝的心意是什么。整本圣经都在向我们展示上帝的心意,因此很多时候并不是我们不明白上帝的心意,而是我们不愿意顺服上帝的心意。所以,大卫在这里至少向我们展现出两个重要的生命功课,第一,寻求并识别上帝在他生命中的旨意;第二,顺服上帝的旨意,并带著信心等候上帝的作为。


反思与祷告


1. 对于上帝的敬畏,是否超过其他个人性的情感,成为你生命中的最高准则?

2. 大卫是如何等候上帝的?等候上帝是否意味著自己什么事都不做?大卫如何处理等候上帝和预备自己之间的关系?你在什么事情上曾经操练过等候上帝,又在什么事情上曾经抢在上帝的作为和时间前面做事?


亲爱的天父,你是创造宇宙天地万物的主,你创造了万有,并掌管万有。你的道路高过人的道路,你的意念高过人的意念。感谢你在我尚未出生以前,就已经为我的生命预定下你美好的旨意,不仅如此,你也预定按照你的时间和方式来成就万事。主啊,你造万物各按其时成为美好,求你赐给我在你里面忍耐等候的信心和耐心,帮助我学习将人生的主权交讬于你,使我活在你的心意中,而不是我自己的意念中。如此祷告是奉我主耶稣基督的名求,阿们。



26 views0 comments

Related Posts

See All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