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撒母耳记上》7章结尾,作者将撒母耳定义为一位士师,然而他并不是以色列人进入到君王时代的最后一位士师。第8章开头,经文记载了撒母耳的两位儿子也是以色列的士师。然而即使是撒母耳的儿子,却不能避免成为离经叛道的恶人,他们贪图财利,屈枉正直。
在第7章结尾处,撒母耳才刚刚开始服侍没多久,而第8章一开头,撒母耳就已经“年纪老迈”了,可见第7-8章之间有一定的时间间隔。当以色列的长老在8章4节聚集来见撒母耳的时候,他们以撒母耳儿子不行正道为由,要求立一个王。在这里,原因和诉求之间有一定的差距。按理来说,士师有问题只需要撤换士师就可以,但在这里,“立王”是一个政治体制改革的诉求,而不仅仅只是撤换长官这么简单。所以撒母耳的儿子不行正道很可能只是一个表面原因,长老们有更深层的原因,就是要“像列国一样”。
事实上,上帝原本就有意要为祂的子民立王。上帝曾经对亚伯拉罕说,未来将有君王从他的后裔而出。雅各也曾预言将有一位君王从犹大支派出来。然而,虽然上帝有意为祂的子民立王,但这件事却不是按照人们所预料的方式成就。当以色列长老来找到撒母耳的时候,出于想要“像列国一样”这个原因而要求立王,这和上帝对以色列人的心意完全相反。试想一下,为何以色列长老们会有这个提议呢?当人们在做任何一个决定时,通常都不是一时兴起,而是有一段相对长时间的酝酿。罗得的女儿怎么会想到和自己的父亲行淫呢?这和他们在所多玛的成长经历不无关系。亚伦怎么会想到铸造一只金牛犊呢?这和他们常年在埃及地目睹当地的偶像崇拜也有关。人往往是心里防线先失守。对于那些明显与自我良心相违背的事,人们通常先对罪的破坏力降低评估,接著逐渐认同一个罪行,最终才会彻底沦陷,亲自实行。以色列的长老们也是一样,显然对于他们而言,像列国一样立一个王才是更好的选择,士师治理的方式已经不能继续带给他们安全感和满足感。因此,在经过一段长时间的酝酿以后,他们走到了这一步,要求发动政治体制改革。
上帝要求以色列人分别为圣,但以色列人如今竭力反其道而行之,选择追求与世人没有分别。这种对比突显出了以色列人的恶。撒母耳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他知道以色列长老的这个要求并不讨神喜悦。上帝也知道其中究竟发生了什么,因为他是鉴察人心的上帝。上帝指出:他们并不是厌弃你,乃是厌弃我,不要我作他们的王。这句话不仅指出了以色列人的罪,而且指出了在上帝眼中什么是正道。真正的正道,就是将上帝视为他们的王。因此,上帝和以色列百姓之间不仅是保护神与子民的关系,而且包含了君王与子民的关系。
在撒母耳奉神之命再三劝告百姓之后,百姓仍然执意要立王,接下来在第9章,扫罗王被选立,并即将受膏。《撒母耳记上》第9章的经文中有一段特别引人注意,就是耶和华上帝在扫罗进城之前对撒母耳所说的话,耶和华说:明日这时候,我必使一个人从便雅悯地到你这裏来,你要膏他作我民以色列的君。他必救我民脱离非利士人的手;因我民的哀声上达于我,我就眷顾他们。
立王难道不是耶和华所不喜悦的吗?为什么他现在又同意了呢?在这里我们看见了上帝的恩慈和怜悯,他像一位慈祥的父亲一样,一面管教孩子,一面又疼爱孩子。与地上的父亲所不同的是,万事万物都在上帝的手中,祂能够使用手中的巧妙来使万事都为祂而效力。因此,上帝在这里恩准了以色列人离经叛道地要求,并不是出于怨恨,愤怒,而仍旧是出于怜悯。他当然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但即便是苦难,也是以色列人自己选择的。然而因为他们是上帝的子民,因此上帝的恩手总会护理并引导,或许藉著逆境,以色列人会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转眼呼求耶和华做他们至高的君王。
反思与祷告
1. 回想那些在个人生命和集体生活中被罪所伤害的时刻,想一想这些罪在一开始是如何隐秘进入我们生活的,又是如何在不被察觉的情况下滋生,并最终酿成破坏性的后果?
2. 分别为圣是什么意思?想一想自己在哪些方面和以色列人存在相似的问题,渴望与世人一致,并不愿意将焦点放在圣经的教导上?
亲爱的天父,我要向你承认,我的心在这个世界上受到了许多影响,很多时候,我并没有持守你要我分别为圣的教导,反而是主动随从今世的潮流,去追求各样与世人一致的事情。主啊,求你帮助我,使我们明白我的人生,或吃或喝,或躺卧或行走,或工作或服侍,或独处或与人交往,或挣钱或奉献,凡事都是为了你的荣耀而行。主啊,求耶稣基督十字架的福音常在我里面做改变的工作,使我不断在福音中心的生活中前行。如此祷告是奉我主耶稣基督的名求,阿们。
Comments